A-A+

善财童子第十六参 – 普眼长者(下)

2021年03月01日 华严经教 暂无评论 阅读 4,072 views 次
摘要:

善男子!如是五大和合成身,如世倉篅,終歸敗散。如是身器由業所持,非自在天之所能作。
身之勞逸,應自審察,無失其宜。能令眾病,無因得起。
善男子!我又善知和合一切諸香要法。如是等香悉知出處、功能、勢力及其貴賤調理之法。
善男子!我持此香以為供養,普見諸佛,所願皆滿。

四十华严.第十一卷.听经笔记(45) – 普眼长者(下)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以無量極微大種聚集成身,猶如大海眾微水滴”(笔记注:大种就是众生的特性、性格或者说是生命因素。生命因素也是无量,像大海里的水滴相聚而成,而且随因缘而出现,随因缘而消失。所以众生叫做因缘和合而生。算命这是算这个,什么时间什么样的生命因素会显现。)

善男子!又觀此身唯五大性。何等為五?所謂:堅、濕、煖、動及虛空性。所言堅者,所謂:身骨三百六十及諸堅鞕,皆地大性;凡諸濕潤,皆水大性;一切煖觸,皆火大性;所有動搖,皆風大性;凡諸竅隙,皆空大性;然彼四大,皆多極微,於空界中,互相依住;極微自性,微細難知,除佛菩薩,餘無能見。

(笔记注:坚湿煖动及虚空性,对应的就是地水火风空)

骨头是地大。水大就包括血液、淋巴、我们体内的这些水分都属于水大性。温暖的属于火大。所有动摇的,呼吸循环都属于风大性。凡诸窍隙皆空大性。四大都在空大里面相互依住。

除佛菩萨、余无能见。为什么只有佛菩萨能看得到?因为是佛菩萨神通广大。佛菩萨为什么神通广大?因为佛菩萨具有极高度的警觉性,所以他能够彻底了知这种状态。因为这些状况微细难知,我们一般人的警觉性不够,只能站在自己立场看问题,不能从别人的立场看问题,更不能从完整的立场来看问题。而佛菩萨可以从他人的立场、完整的立场来看问题。

善男子!如是五大和合成身,如世倉篅,終歸敗散。如是身器由業所持,非自在天之所能作;亦非自性及時方等。譬如陶師埏埴成器,內盛臭穢,彩畫嚴飾,誑惑愚夫。又如四蛇置之一篋,如是四大和合為身。一大不調,百一病起;是故,智者應觀此身如養毒蛇,如持坏器。

身体是五大和合,终归败散。色身是由业所持的,身体健康不健康,无所谓。但我们不要怕,你要料理得当。有个健康的身体,你要懂得好好用,那是你的福报。一个不健康的身体,你也可以好好的用。虽然有点业在没有错,但是你不怕他,还是很好用。

像这种情况,非自在天之所能作。一个人健康与不健康,不是谁的法力问题。有些人说,这病是某某人修什么法持什么咒害我生病的。我告诉你,那是天下第一愚痴,没有可能的。绝对没有任何人说让你生病你就生病了,因为身体是你的,不是他的。你自己把自己弄出病来是你的事。假如我持个咒你就会生病的话,那我吃饭你就可以饱了,有没有可能?这不可能的事嘛。所以个人的事个人处理,你不要怪东怪西说,“我病了就是那天我跟他吵架,因为他在修行所以他才把我弄成生病了”你不要怪东怪西,那跟人家无关。你看乃至自在天都不能作,都没办法。这是因缘和合,各种因缘来的。

(笔记注:这里经文告诉我们我们的色身是五大和合,是因缘来的,是无常。我们不要执着色身,但也不要虐待色身)

善男子!汝復應知內身、外器,皆四大成。從始至終,五時流變。云何外器五時流變?謂:盡虛空十方世界眾生所感、妄業所持。劫初成時,人壽無量,自然化生;無我、我所、次食、段食、貪等現行。次由我所共立田主,以為統御。次壽漸減,乃至十年。由惡業故,起小三災,至第五時,世界將壞。火災既起,梵世皆空,水災、風災相續亦爾。善男子!是名外器五時流變。”这讲器世间的五个阶段,现在我们在第三个阶段。

云何內身五時流變?謂:嬰孩位,心無分別;如劫初時,人無我所。次童幼位,能辨是非;如第二時,立自他別。次壯年位,縱貪瞋癡;如第三時,共立田主。次衰老位,眾病所侵;如第四時,壽等損減。次至死位,身壞命終;如第五時,世界壞滅,是名內身五時流變。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仔细去观察,自己的身体健康。内身的五时流变,你也可以仔细的去观察。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为妄业所持。

善財白言:「聖者!如是五時因何而起?」普眼告言:「善男子!時無自體,分別所成,隨妄業輪,循環無際。如人睡覺,則名初時,從初剎那及怛剎那。次名臘縛牟呼栗多,晝夜年劫,時多差別。或約一歲分為六時,所謂:春時、熱時、雨時、秋時、寒時、雪時。是故智者知病增損,善達方域所有諸時。謂春雪時,痰癊病動;於熱雨際,風病發生;於秋寒時,黃熱增長;總集病者,隨時增長。

这五个阶段是怎么讲的呢?怎么来的呢?普眼长者就说,这些病是随妄业轮来的,所以治病就是把妄业给除掉。妄业不除那个病就一直带着。这个妄业,我们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妄业必然会有。就像俗话讲的,人吃五谷杂粮谁能不病。病本身不可怕,怕的是第二度伤害。病发生了,你能不能控制它,并不是说病一定要消除掉。比如小儿麻痹、四肢不全、五官不正,你说要怎么样把他除掉?对不对?病在了,不要产生二度伤害。这叫除妄业轮。病相会在,病苦不逼,病的苦不要让他逼迫我们,这是最重要的。不是把病相除掉,而是把病苦除掉。所以大家不要怕病。

有智慧的人知道什么时候有什么病,春雪的时候痰病;热雨季风病;秋寒季节黄热病。这病随着时间变化。这是从宏观面来看,那每一个人不见得都是这个样子。

善男子!我今為汝已說諸病隨時增長,如是身病,從宿食生。若諸眾生能於飲食知量、知足,量其老少,氣力強弱,時節寒熱,風雨燥濕;身之勞逸,應自審察,無失其宜。能令眾病,無因得起。”(笔记注:这里讲病从口入,修行人要关注自己的饮食起居,让病无从得起)

善男子!我此住處常有十方一切眾生諸病苦者,來至我所而求救療。我以智力觀其因起,隨病所宜授與方藥;平等療治,普令除差。復以種種香湯沐浴,上服名衣、瓔珞莊嚴,施諸飲食及諸財寶、珍玩、資具,皆悉與之,咸令充足,然後各為如應說法,令其永斷心病煩惱。所謂:為諸一切貪欲多者,教不淨觀;瞋恚多者,教慈悲觀;愚癡多者,教其分別種種法相;等分行者,為其顯示不淨、慈悲或略中廣殊勝法門。”(笔记注:普眼长者观病人的因缘,除了授予方药,更广为开示种种不净观、慈悲观、分别法相。

為欲令其具佛相好莊嚴色身,稱揚讚歎檀波羅蜜;

為欲令其得佛清淨無垢法身,稱揚讚歎尸波羅蜜;

為欲令其得佛功德不思議身,稱揚讚歎忍波羅蜜;

為欲令其獲於如來無能勝身,稱揚讚歎勤波羅蜜;

為欲令其得佛清淨無與等身,稱揚讚歎禪波羅蜜;

為欲令其得佛究竟平等法身,稱揚讚歎般若波羅蜜;

為欲令其得佛普現差別色身,稱揚讚歎方便波羅蜜;

為欲令其為諸眾生住一切劫,心無厭倦,稱揚讚歎願波羅蜜;

為欲令其普現其身,嚴淨一切諸佛剎土,稱揚讚歎力波羅蜜;

為欲令其現清淨身,隨眾生心悉使歡喜,稱揚讚歎智波羅蜜;

这里是针对修行人来的,你每一句把记下来,每天念一遍,智慧的增长无量。

善男子!我又善知和合一切諸香要法。所謂:無等香王香、頻頭薩哩多香王香、無能勝香王香、種種覺悟香王香、阿縷拏低香王香、隨身所欲出生香王香、隨時堅細栴檀香王香、龍勝堅固栴檀香王香、堅黑沈水香王香、不動諸根香王香。如是等香悉知出處、功能、勢力及其貴賤調理之法。

“善知”就是他很熟练这个方法,所以叫善知。和合一切诸香药法,香法在佛门中的用法相当广泛,香可以指持戒,也可以指智慧。这个地方是第十六参,十行位是第二次循环走到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讲智慧,所以这个地方讲:善知和合一切诸香药法,意思就是讲运用智慧,如何使人觉悟。这个香就叫做智慧,智慧能够启发人家觉悟。

“所谓无等香王香”什么是香王香?香,这里是指智慧。智慧就是让我们觉悟到(感受到)自己生命本质的存在。或者让你去体验生命存在的那一层意义、那个感受。而不是社会上的那种知识。你个你要能感受到。佛门中人要能分辨这种区别。生命的感受和知识的区别。有好多人分辨不出来。

我们知道学佛有几个层次,一个人的根器,假如他连利害关系都分不清楚的话,这个人没有办法学佛。一个人最起码的程度,他应该能够分得出利害。对我有利或者对我有害。很多有利的不见得是对,比如抢劫对我有利可是抢劫不对。而“对的”未必是善的,吃肉没有错,可是吃肉并不善。而“善的”未必是真。而“真的”未必是净的,净跟染是一对。所以一个人,他最起码要能够分别出利害关系,假如你连利害都分辨不出来,那你不要说学佛,你连社会生活都有问题。所以按照层次来说,分辨利害、是非、善恶、真妄、染净,一个人的根器高低区别在这里,他能不能分辨出来。假如你真妄染净分不清楚,那要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本质,恐怕就有问题。

知识性的东西你可以不见得知道很多,但这种感受的能力应该要有。所以我们常跟各位讲,学佛人你要带有几分幽默感。不是慈悲啊,慈悲是初学人要的了。你的智慧发展到某一个程度,需要有一点幽默,有点弹性,有一点笑容,内心里头要一点活泼感,一种活泼性,不要太过于死板板一样。假如太僵化,你就感受不到那种殊胜感。我们在整个学佛的过程当中,就是体验生命的这个存在。智慧就是提醒我们要去感受那个生命存在的本质,这就是“香”。“香王香”就是指你在感受生命存在的本质以外,你能够不执着。这两者(感受力与不执著)要并在一起就不容易了。

举个例子,我们很多人旅游就是就是去盖个章就回来了,像很多人进故宫博物院去,一定把票根带回来。“你看我去故宫了”看了票根就知道你去故宫了。问你说故宫有什么你就说不出来了。你根本没有感受到,而你又执着于要去的那个地方,一定要去盖个章回来。这是又执着又没有感受力,而经文这里香王香,就是要有感受力,又要不执著。一个高层次的人他去到那个地方,是一定要感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人他不去也能够感受到。有很多人看画,一看就愣在那里,他已经交融进去了。他用心领神会,心去领会到了,他感受到那一种真正的存在。我们虽然是去过了,但是你没有感受到他的存在。

现在的自助素食餐厅,你去吃过了但是你没有办法感受到。因为你进到自助餐厅,每一个人都吃撑饱饱的出来,而那菜品你绝对没有感受。你到餐厅去吃东西,每一个菜品你要仔细品尝的话,你绝对吃不多。可是中国人吃的恶习,最糟糕的习惯就是猛推。你到那里你就一直吃一直吃,然后就你会发现,这种吃法你的口味会越吃越重。而你假如是轻轻地吃几口,好好去品尝,去感受那一种美感的话,你的口味会淡。你一定会希望淡一点的口味好,因为你要慢慢咀嚼。口味太重了你分辨不出来,那个菜品的原味你吃不出来。

我们要感受自己生命品质的存在,你绝对马虎不得。所以你诵经的时候,绝对不要赶时间。你赶时间诵经,绝对没用。那跟打卡一样。诵经不在量多,假如你从“如是我闻”开始大概那么几句话,你就能够进入境界,你的经就诵完了。

今天我们不管做任何功课都一样,刚才跟你讲,吃东西也好、旅游也好、诵经也好,都是以同样的态度在进行的:你要去感受它。你要运用你的智慧来感受这个生命的本质,这个就叫香王香。这是你高度的智慧。学佛不是要学成三头六臂,学佛是你真正的能够去感受它。你现在在家里生活,你有没有感觉到我们这一家很温馨,很幸福。夫妻之间,有没有感受到那个幸福的存在?我们现在各位跟另一半,回家第一个就是看他在不在,因为这是你跟他之间相互依赖的情况。可是好像除了这个关系以外就没有关系了。只要看到他在那边翘着二郎腿看报纸,只要他在就好了,其他你就不管了,其他你就感受不到了。

子女也是一样,不管你生了几个,回家就像母鸭带小鸭,点1234567个,都在,然后你就开始去忙你的了,没有一只丢掉。子女的关系就只停在这个地方,这是最起码的一个关系,但再进一步你没有了。人和动物不一样,他还能够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那一层幸福感,你能不能去感受到那个幸福感?有很多人说子女不听话,一定是你跟他的亲情关系受伤了,所以他就不听你的指挥了。假如说你对子女真的有那种关怀的话,他绝对会听话,不会不听话。所以我们常讲,那小孩子婴儿一两岁两三岁,那个时候你抱着他,你不要跟抱个枕头一样,那个没有感情的。你能不能有一种感觉,说你抱着她,她跟你是连在一起的。当你把那种关怀灌输到她身上去,你不要以为她没感受,这一辈子她绝对不会背叛你。但是你抱着她,就跟抱一个枕头一样,要丢就丢了,尿尿还打她两下丢出去,这就是你没有办法去体会到那一个生命的存在。

香王香的意思,就是让你真正去体验这个部分。即使你能够赚得这个世界,要是没有办法体会到这一点,你的生命永远是空虚的。为什么现代人物质文明这么发达,而他的生活却经常有那种无奈感。所以声光色影各种刺激的欲乐会越来越兴盛,那就是在这个地方没有办法去体会生命的存在。

我们学佛人,你一定要能够感受到生命存在。你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感受,你就有那种踏实感。外面的一切你可以说通通抛弃无所谓。今天的人他把赚来的所有的财富,要去追求一个什么东西,他都不知道。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有一种痛苦感、一种无奈感,就是这个原因,缺乏这种香王香。学佛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什么都可以布施掉,只要你有香王香,你下辈子再来富贵福德不可思议。各位你能来听这堂课,就是上辈子的善根福德不可思议。

你要是没有这个香王香,智慧福报你有欠缺。学佛人在做任何事情,不要得失心太重,不要目标性太强,因为你的目标不是那件事情本身,而是你能不能通过日常生活去体悟到生命的存在?你能不能透过那件事情,体验到生命的存在?你刚好相反,你是透过佛法想要得到那个东西。譬如,因为今天要去考试了,早上要早一点起来做功课,希望三宝加持。你弄相反了,本来是要透过它来体验生命的存在,你现在透过三宝让你赶快过关。弄颠倒了,所以叫颠倒众生。

这一点你搞不清楚你根本就不知道行者在跟你讲什么。一个行者在任何地方,都是启发众生对生命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目标。(和上举彩票的例子,信众希望师父加持中奖,文字略)我说你不要问我了,一定不会中的。告诉你说,没有中这个是好消息。你不相信你一定要做。为什么?你不懂得这个因果关系。人的贪心就在这里,你以为问师父告诉你一个数,而实际你没有那个福报。一个修行者,他从觉悟的立场出发,透过任何的媒介都是要体验生命的存在。一个凡夫他是从他的生活目标出发,所以他处处都要透过佛法僧三宝给他加持保佑。所以他到处都颠倒。

如是等香悉知出處、功能、勢力及其貴賤調理之法。善男子!我持此香以為供養,普見諸佛,所願皆滿。所謂:救護一切眾生願;嚴淨一切佛剎願;供養一切如來願。”普眼长者他懂得这些智慧,懂得它的运用,也懂得这些智慧怎么样的组合可以发挥怎么样的效果,所以他说如是等香悉知出处,这个智慧怎么产生,这个智慧的功能、势力以及其贵贱调理之法,这智慧如何运用的,他都知道。那么他现在以这样的智慧,拿来供养诸佛,所愿皆满。供养诸佛,就是拿智慧来促使自己觉悟,或者促使众生觉悟。供养就是培养,供养诸佛就是培养智慧、培养觉悟、启发智慧。那要怎么样启发智慧、所愿皆满呢?

我们跟各位讲过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他到了善知或者善调伏的时候,他不一定要修过法以后才能做回向。他从信解行证愿力这个地方,他可以综合起来,当他一念起的时候他就可以圆满成就了。我们一般人知道的,从修法开始然后两个小时以后回向才是圆满。这是单维度的思维。但在法界当中的成就,不一定按我们所想象的那个方法来。生命是多维度的,不仅仅可以从现在到未来,也可以从未来到现在。因一种下去,果地就成立了。这一点你感受不到,这个法讲到这里你会听不懂。听不懂就听不懂吧,反正也不能够打折大拍卖,没办法你要慢慢的去体会。生命的是全方位的,它是多元化的,不要一直以为是这样就是这样子。

 我告诉大家一个修习智慧的方法:你出去旅游的时候,在等人,这时候你没有办法看经本。你就把《华严经经首》背下来,能背多少背多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在那松树林下,九曲桥边。你那边一坐,就凭着你的印象记多少,你慢慢的一句一句你去融入。“如是我闻”四个字的意思是指我进入了这个境界,这个经首的境界很高,他是佛的境界。你现在就从你的智慧当中,你去交融进去。投入、完全丢进去一样,把自己象摔进去一样,你就把它摔进去看看。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入定了你都不知道。我们同修假如有看到这样的同修,一坐都不起来,你不要去摇,也不要乱叫。你轻轻的拍一个手掌就可以了,你会弹指就用弹指或者用引信。或者轻轻的说个阿弥陀佛。这个时候一坐就是要提起你的智慧观。这么静静的一坐,几次以后你就会知道你的智慧在哪里了。因为你现在不会运用,你不是没有智慧。告诉各位今天能够坐在这里听经典智慧都很高,没办法听经的人才是没有智慧。

所以你这样静静的坐下来,又慢慢的去提醒自己去训练自己,你直接就能够进入法身大士。所以每天做完功课,不管早课晚课,我们叫各位说你一定要静坐十分钟以上的原因就在这里。你一坐,把你的那个智慧料理一下,拿出来运用,你不要一直把它尘封逼在角落上。把你的智慧拿来运用一些,活用一下。那时候你才知道真正的我存在哪里,真正的生命存在是什么。那你就会感受到原来我的生命品质这么糟糕、这么零散、没有办法收集起来。像那个荷叶上的水珠破碎的,整个叶子都是水珠,你没有办法把凝成一个大水珠。那现在当你把它慢慢的整理,他会形成一个大水珠,那你就会发现你的智慧在成长在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修行法。这是真修行,佛菩萨会跟你相应。你静静的一坐,慢慢的提起。那个不能用力,慢慢把那个智慧提起来。那时候,你就可以感受得到那种生命的美。

善男子!我唯知此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承事供養歡喜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如大藥王,若見、若聞、若憶、若念、若同住、若共行、若稱名、若隨喜,皆獲利益,無空過者。若有眾生暫得值遇,必令銷滅一切煩惱。入於佛法,離諸苦蘊。永息一切生死怖畏,到無所畏一切智處。

永息一切生死怖畏,一个人要是有生死的阶段性,他就有生死怖畏。有生死怖畏他就有苦。一个修行人他没有生死的阶段性,所以他没有生死怖畏。没有生死怖畏,他就没有苦。那就我们所讲的,有限式的思维模式跟无限式的思维模式。当你从出生到死亡这样一个阶段当中,你为了要避免死亡,或者在死亡之前把你的理想给圆满,那你一定有苦。当你有“生命是永恒的”,你的生死就布施掉了。死亡对你就没有逼迫感了,你的思维模式从这个片段变成无限的时候,你要发生什么现象?这辈子没做好的,下辈子做嘛,你紧张什么?对不对?这辈子所做的就是上辈子没有做完的嘛。你说,我的腿断了,腿断了下辈子把它接起来就好了嘛。本来就是这么简单,是你把它严重化了。一旦苦的逼迫没有了,这不是解决了,不是超越了吗?所以要证阿罗汉跟各位讲很简单的。为什么世尊在世的时候,他一开示弟子就发须自落袈裟披身,然后就得阿罗汉。为什么他能够这个样子,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行?因为你有太多的意识形态,把你层层束缚着。你现在听着,会觉得很轻松也很好,可是你回去一想,你又“可是、但是、不过、还是点点点点“,你就有很多点点点,所以你就不能超脱了。

(笔记注:这一参,普眼长者是医生,知道一切香药法门。在金刚界曼荼罗里,是东方的药师佛-阿閦如来法门。阿閦佛主坚固菩提心,而以适悦无碍之智为本誓;因香表适悦无碍智,故以香供养。东方阿閦如来供养毗卢遮那佛,就是金刚焚香。“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焚香云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从金刚焚香云海三摩地智。流出金刚焚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养一切如来。及破除一切众生臭秽烦恼。获得适悦无碍智香。还来收一体。为令一切菩萨。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刚焚香侍女菩萨形。住东南角金刚宝楼阁。”-《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

摘自海云继梦《四十华严》第十六参,普眼长者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