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一. 华严宗的沿革
1.依华严经立教
(1). 唐代以前有关华严经之疏论有法业(东晋)之华严旨归,玄畅(刘宋)之华严论,刘谦之(北魏)之华严论及十地经论等,华严经之相关研究已蔚为风气。
(2). 唐贤首国师(法藏)集华严各家之大成,包括初祖杜顺及二祖智俨等之思想,建立华严宗之基础。
2. 又名法界宗,阐述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重重无尽法界真理,亦即法界理实缘起因果不思议之旨趣。
3. 又名贤首宗,尊贤首国师集华严思想之大成而立名。
二. 华严宗所依经典
1. 晋经 佛陀跋陀罗三藏译于东晋义熙十四年(420),六十卷,三十四品,贤首国师分七处八会,俗称六十华严或旧经。
2. 唐经 实叉难陀三藏译于则天证圣元年(696),八十卷,三十九品,清凉国师分七处九会,李通玄长者分十处十会,(如附表),俗称八十华严或新经。又清凉国师科此经为四分大科:举果劝乐生信分,修因契果生解分,拖法进修成行分,依人证入成德分。五周因果:所信因果周,差别因果周,平等因果周,成行因果周,证入因果周。
3. 普贤行愿品 般若三藏译于德宗贞元十二年(794),四十卷,一品,为六十及八十华严入法界品之完整版,全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三. 华严宗的祖师
(视频如果打不开,请点链接:无尽藏灯-华严法脉传承(优酷),无尽藏灯-华严法脉传承(腾讯视频))1. 唐
- 法顺(杜顺) 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后人推为华严宗初祖。
- 智俨(至相尊者)随文帝仁寿二年(602)〜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后人推为华严二祖。尊者因阅地论师慧光之华严疏有所悟,从而阐发六相(总、别、同、异、成、坏)及十玄门。
- 法藏(贤首国师)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后人推为华严宗三祖。 贤首祖师一生著作百分之九十以上皆在华严义理的阐述上,故史称其为华严思想之集大成者,华严行者以宗承其遗风,追溯仰承西天东土一切祖师之遗绪,并承续中土之杜顺、智俨,以贤首为鼻祖称「贤首宗」,非无意义也!以此启宗,开启贤首传灯之大河。自隋唐以来,相传四十余代,代代不绝,吾宗之幸也!一花开四叶,吉祥之征也。有「高原法系、宝通法系、云栖法系、雪浪法系」,枝叶光茂,含晖发焰,实可庆幸! 贤首一宗倡名「贤首」即知是宗于「贤首」为鼻祖,上仰云华尊者,乃至帝心尊者,皆承续其遗风,盖「华严」此一学门至「贤首大师」方可谓集大成乃至发扬光大,此非否认前贤皆有努力的轨迹,故亦能仰承前贤之成就。然「贤首」之集大成者,乃集当时《搜玄》之后的一切成果,并加以汇聚成系统,故有《探玄记》之作;并观其一生著作等身而言,百分之九十以上皆在《华严经》的系统中,后期并有「十一面观音」的修法及密用。故在宗风的传承上,显依「华严」,密有「密法」。今传承密法中,以「乌枢瑟摩」的「秽迹金刚法」为主,历史上的流变如何,尚难一言定论,尔后二法并呈,令投花以定其一,为宗风传持之一部,未尝不可也!
- 澄观(清凉国师)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后人推为华严宗四祖。
- 宗密(圭峰)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武宗会昌元年(841),后人推为华严宗五祖。
- 李通玄(李长者,枣柏老人) 唐 〜 玄宗开元十八年,传曰:殆文殊普贤之幻有也。
2. 宋
- 子璇(长水) 楞严经长水疏。
- 净源(晋水) 原人论发微录,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
- 师会 华严一乘教义章复古记。
- 希迪 五教章集成记。
3. 明
- 明代贤首宗支派,有高原、宝通、云栖和雪浪四个法系。高原、宝通传于北方,云栖、雪浪则布于江南。高原法系创自高原明昱。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任四川蓬溪县崇因寺(今大英县隆盛镇崇英村崇音寺)住持,人称“万历国师”。他虽是贤首宗人,却号“辅慈沙门”,以中兴慈恩宗学为己任,且生平著作皆唯识之属。明清之世,贤首较台宗为盛,且多兼慈恩。
4. 清
- 第二十五世 高原明昱;第二十六世 御生明善;第二十七世 乐修慧善;第二十八世 心珠海贵;第二十九世 若水超善;第三十世 怀一庆余;第三十一世 复初;(中间五世失考);第三十七世 达远;第三十八世 悟玢宝山;第三十九世 灵岩鹫峰;第四十世 思元慧三;第四十一世 敬缘钦因;第四十二世 海云继梦法师。
- 广善寺和崇寿寺同传贤首宗兼慈恩宗法脉。广善寺在元代称大普庆寺,明改称宝禅寺,清改称广善寺,怀一承若水老和尚衣钵,于乾隆年间开法。
- 清末民初,贤首宗兼慈恩宗法系传到思元慧三(四十世),北京广善寺住持,由贤首国师开宗至慧三为第四十世。后传弟子敬缘钦因。
- 敬缘钦因长老,贤首宗第四十一世,高原明昱(兼慈恩宗)第十七世.(北京人,俗名阎凤麟,1928年生)。
- 2008年9月21日,敬缘钦因长老授法海雲和上為賢首宗第四十二世祖位。2008年9月21日,台北草堂山大华严寺举行“传贤首兼慈恩宗法脉大典”,钦因又传法于海云继梦法师(台湾宜兰人,俗名陈鹤山,1950年生)。
华严经在一开头便以气吞山河之势,将世出世间及毗卢遮那的依正庄严全部彰显出来。世主妙严品乃在昭示人人本具的最高境界—本性、佛性,而此本性、佛性乃人人本具。佛之所以成佛,便是在于能够证入此一境界与之相融而无间,反之,众生之所以为众生,便是迷于此一状态而无法契入。修行之目地便是在于契入此一一境界。事实上,此种最高境界是人人本具的。佛与众生无二无别。但因众生迷,所以谓与佛对立。如果立于佛的境界而视一切万法,则万法平等。不但人与人平等,人与物平等,人与佛亦平等,无有差别,无有隔阂。此佛之境界乃为古今常然、法尔常起的一切圆融境界。 今天我们在华藏大花园中看到有所谓的四大工程,五大行法,这些都是为现代人在繁杂的生活环境中能有一个明确的下手处而设计的修学方法,但愿与华严有缘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入门之钥,早日同登华严玄门,共入毘卢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