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华严.第四卷.听经笔记(18) – 天台宗,华严宗
假如你禅观没有到这里,那个理论讲开来没用啊,你不能兑现啊。禅观是要你去兑现
“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行。雲何起菩薩行。雲何行菩薩行。乃至雲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
所有的菩萨行都变成你生命因素以后,那就是“普贤行”。所以,他第五个讲“乃至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普贤乘也是我们第四期佛教思想展开所要谈的一个重点。那普贤乘在这里我跟各位做一个补充,因为他讲到这个普贤行疾得圆满的问题,这就谈到我们昨天谈的。华严宗跟天台宗有所不同,我把这个地方提供给各位,再讲一遍。华严宗跟天台宗有所不同,我把这个地方提供给各位,再讲一遍。
这个不同我们只是比较他的不同。各位在做比较的时候,绝对不要有褒贬,不要有褒贬,不要自是非他,不要有这种心态。但是一定要让你弄清楚说,这个是黑的,这个是黄的,这个是红的,一定要讲清楚,没讲清楚你脑筋有问题,对不对。但是我在跟你做这种比较的时候,可能会说这个好或者这个不好,这个高或这个低,但是你不要站有那种褒贬的立场,包括大、小乘也一样。因为天台跟华严,在历史上已经吵了一千多年了,我们在跟着吵下去实在没有意义,所以我们不吵。但是我们要讲清楚。
在历史上判教,天台宗叫做“一乘共同圆教”,华严是“一乘不共别圆”。你知道吗?一个是共同圆,一个是不共别圆,“同”跟“别”相对。那当然天台宗是没有分到这里来,华严宗在判教的时候这一点讲得很清楚,可是各位知不知道,共同圆跟不共别圆差别在哪里?你今天是个佛教知识青年,你必须要能够讲清楚啊,古人讲他们懂,那现在我们要重新讲一遍啊,不然人家不懂啊。他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天台他是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地方来讲的,有没有?“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那么“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对不对?这是天台宗所标榜的一个终极目标。这没有错啊,我们也没有说他错啊。但是呢,天台宗讲这个部分,叫做知见,问题是在这里。
华严宗不否认这个知见,这知见绝对是对的,这知见是最高标准的,但是有个问题,《华严经》不讲这些知见,而是直示,直接开示、示现出来佛之境界。那你假如要用天台宗的话来讲,“开示悟入佛之境界”,不是佛之知见,你要弄清楚这点。境界是透过实践而兑现,这两个路子就完全不一样了。
天台宗讲的知见,用我们行法的标准来看,叫做义学。那么华严宗讲的是实践。那么实践讲的就是禅观。留意到没?所以“华严”重禅观,“天台”重义学,有没有?就出来了。但是你要知道,我没有说天台没有禅观,我没这样讲哦。只是他重义学,他有禅观。那华严重禅观,华严,我没有说他没义学啊,对不对?他是重禅观,不是没义学。以论义学的著作等量来讲,华严还比天台多,对不对?那你说天台不重禅观,天台三大部,天台的山外三大部那加起来也不输给禅宗的。所以天台不是没禅观。
只是现在要告诉各位的是:《华严经》跟《法华经》当中,《华严经》更重视境界的兑现与实践;《法华经》重知见的展开。知道吗?这是他两个的不同。好,那么现在话讲回来了,那华严的禅观如何,只有我们进禅堂再讲,这里没办法讲。讲太多都没用,都是假的,光说不练。对不对?所以我们就进禅堂实修再讲。
第二个,那既然不讲境界兑现,就要讲天台的知见了、天台的义学。那天台的义学是指什么?“佛的这一大事因缘”到底是讲什么?好了,“一大事因缘”,我们一转过来就“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好,那“佛之知见”是什么?佛知见,那我们现在简单地跟你讲,分两大类。昨天大概跟各位提了一下,第一大类是声闻乘的这一大类,说这世间的不当、不正确、虚幻、假相、如梦幻泡影,有没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有为法的这个部分,是指我们这个世间的,那通通如梦幻泡影,要不然你真实的是什么?那你总要讲吧。那你要讲真实的这个部分。佛有没有讲?大概你现在学佛都没有概念,那佛讲真实的是什么?“空啊!”“好,空是什么?”“就空啊”。“那你讲一下,空是什么?”“空就是不可说”。不是不可说,空是你不会说。
这个世间这个假相你不执著他,那就是空,知道吗?空是空这个东西啊,才叫空嘛。没有这个世间假相的这种染着,而你又能起作用,那个就叫空性嘛。但是这样的空性对于佛在讲真实的这个东西,并没有建设,那个建设的最完整的,是在华严经里面,这个也是不共别圆的特色。所以我要跟各位讲,佛的“一大事因缘”所开示的知见是什么?就一个是世间的结构跟世间人的生命,这个世间结构是怎么诞生的?告诉你佛法讲的是绝对的究竟又彻底。
(关于六尘与五蕴相应产生俗世间的生命,此处略去,有兴趣读者可以找海云继梦《四十华严》讲记第73集)
所以这个世界的森罗万象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个六尘跟五蕴相应来的,就这么简单。生命的诞生是这样来的,生命的存在是这个样子。所以他的运作一切都是梦幻泡影,都是假的,他是五蕴在运作的。五蕴是“能”,六尘是“所”,他能、所相应来的,我说科学家研究的没有办法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只研究“所”,不研究“能”。因为科学没办法研究能,这就是科学的一个弊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我不是否认所有的科学家,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会走出“所”的物理的这种框限,而踏入人性的领域里,踏入到生命的关怀领域里,他才能够看到“能”,能够看到“能”,他才能够看到真正的生命的产生在哪里。要不然他做不到,这是世间生命的状态。
那法界呢?法界的结构呢?他也很简单,有“能”有“所”。“能”是什么?“能”是菩萨愿力,“所”是什么?“所”是众生业力。当这个能、所,愿力与业力相应的时候,那法界就产生了。那你是不知道,因为他已经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了。法界结构讲得最好的是在《华严经》里面,,《华严经》第三十七品,叫《如来出现品》。里面讲了两次,一个世界的成就,就两个因素:一个是菩萨的愿力,一个是众生的业力。菩萨愿力跟众生业力相应而产生的。你要发愿,要发跟众生有关的愿,不要发跟众生没关的愿,那你怎么跟众生相应啊,对不对?所以他的相应就在于菩萨种性的菩萨愿力跟众生苦难的凡夫种性的业力相应。当你这个能够相应的时候,基本上五蕴就不起作用了。当五蕴完全不起作用,照见五蕴皆空,这个是禅观的术语。禅观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你已经过了十信位。
所以你要留意到,这个经典在谈论的时候,谈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是指你禅观已经到这里了,假如你禅观没有到这里,那个理论讲开来没用啊,你不能兑现啊。禅观是要你去兑现,而参禅这个部分的时候,你的义学所谈的知见是绝对正确的。
摘自海云继梦《四十华严》第72讲
《华严经》重境界,重禅观,《华严经》本身就在讲禅观怎么进行。那《法华经》没有讲禅观怎么进行,所以天台宗就要以天台三大部、山外三大部,来补充他的禅观行法,知道吗?因为华严直接就讲入境界的禅观,他就少了知见的陈述,所以华严宗人就在知见上面特别下功夫。所以他的知见建设就远比天台的知见建设要来得大。有没有?是不是刚好互补嘛。因为一个右脚比较长,一个左脚比较长。右脚长了当然左脚要垫高一点哪,所以,他的互补就产生对比现象。
那我跟你谈这个是从经典上面直接得到印证。后来在看他们的著作里头,你就恍然大悟:法华缺禅观,所以天台补禅观补得特别多;华严缺义学,所以贤首宗就在义学上特别强调。所以你打开大藏经你会发现,华严宗的义学是比法华天台宗来得强,然后你会看到,天台宗的禅观著作等身比华严宗来得强。有没有?你在这里就看到了。因为经典有专长,那么宗派的论著就在那个反方向做补强,因为这两宗刚好产生这种现象。这不是比较谁高谁低的问题。是指他们的体制各有千秋。
摘自海云继梦《四十华严》第76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