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藏工程之妙用(三)-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
古代的大修行者,其实都是在进行“华藏工程”的心灵改造工作。而我们参禅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主要就是要破我执。我们要先摸索着认识“我执”,认识“法执”,让它们凸显出来;有所认识后再来对治,才能如《梵行品》所讲的“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
回到《华藏工程总目录》
我们知道《梵行品》是禅修的最好媒介。真正的禅修不是打坐练气功,那是无关紧要的,你参不参话头倒无所谓,因为那只是一种修法,真正的重点在于提疑情。提疑情最主要的修法是先要观空,要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一个功夫啊!要怎么破?你可以透过种种方法。
辩论是最好的方法之一!然而辩论很容易产生识性,担任裁判的人若没有三两下功夫,情势立刻会陷入混乱。打球的裁判本身不一定要很会打球,但是辩论的裁判一定要会辩论,他的知识要够丰富,理论交代要够清楚,而且桌椅要大理石制的,要重一点,太轻的话,一言不合,拿起来就往对方头上砸下去了,这是因为辩论会让一个人的我执和法执充分展现。
刚刚的状况是武的,而我所提倡的“华藏工程”则是文的。华藏工程研讨进行中,所有组员都要充分表达意见,但是仅止于表达,并不论断意见的对错是非或好坏高低,否则一定产生争执。华藏工程就是透过研讨的过程,训练我们培养欣赏别人意见的能力。你要懂得欣赏啊!听到好的要赞叹,要汲取,听不懂或有疑问就要问,为什么你这样子讲?为什么说“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在不论断对错、不评断是非的前提下,你会一步步将我执和法执给破除掉,这就是下手处啊!
古代的大修行者,其实都是在进行“华藏工程”的心灵改造工作。而我们参禅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主要就是要破我执。但要破我执,首先得弄清楚“我执”是什么?我们学佛有个很大的毛病,听经时只要一听到“放下”、“ 不能执著”,马上就变得很敏感,以为自己“放下”了、“不执著”了,其实你真的放下了吗?真的不执著了吗?哪有那么容易?!你是嘴巴讲 “放下”,心里还惦记着,你只是把“我执”压抑下去,没让它发展出来而已。如果这样,你很难破,因为你会隐瞒,而压抑就是一种隐瞒。
如果你进佛门不是为了修行、了生死,而只是求一般的消灾、平安、添福寿,你会很迷惘,因为佛门里大家都说:“不求平安、不求添福寿,你就会更平安、更福寿安康。”这些人嘴巴虽然说不求保平安、添福寿,事实上,他们内心深处还是在求。你想想看自己是否如此,这一点就说明了世俗的欲望还在,“我执”根本无法破。
你总是希望家里顺利一点、孩子听话、功课进步等,这是人之常情嘛!而你却会告诉人家说:“没有,我的孩子的教育我都随他去。”可是他一旦考试考不好,你讲话的语气就重了;你内心里头很在意他考不好的这件事,可是你的表达却是“我不在意”,这就是你的我执受到扭曲、受到压抑了。
提醒你,有世间的欲望跟追求,并不是罪过。你希望孩子考好一点,这有错吗?爸爸妈妈身体不好,我做个功课回向给他们,这有错吗?可是你会说“愿以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众生”,为什么?你说这样功德大一点!可是你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回向十方众生,那又何必绕那么一大圈呢?到最后还不是希望得一个更大的利益来给父母,对不对?所以,要清楚自己的用心在哪里?内心有的这些欲望,先让它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去认识它,然后才好对治、才好破。你若是硬要压抑我执,那是不能成就的,因为你会隐瞒,他就会躲藏。你既然会隐瞒,你还会去破它吗?所以,应该让我执凸显出来,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抓住它,把它破除掉。
修行人不用怕有这种过失、有这种欲望。要知道,一旦破了我执,就证阿罗汉了。现在既然不是阿罗汉,那就不用逞能说自己没有我执,不要这样讲,也不要这样期许。现在你的我执在哪里?怎么表现的?你自己都不知道,当然没办法修行。我们要先摸索着认识“我执”,认识“法执”,让它们凸显出来;有所认识后再来对治,才能如《梵行品》所讲的“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